<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党史学习教育

        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研究

        来源:福建省人民政府网 发布时间: 2022-05-17 10:22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取消收藏 打印

          编者按:近年来,党建研究的力量日益壮大,党建研究朝着系统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党史党建学科的发展离不开高校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对党的建设研究专业化的深入,以及对既往经验的总结和思考。日前,厦门大学党建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新时代党的建设”高端论坛在厦举行,我们从论坛来稿中撷选并编发三篇论文,以期为当前的党建研究添砖加瓦,不断创新党建研究的思路和视角。

          从第三个历史决议看党的建设研究思路

          陈金龙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阐释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意义、历史经验的同时,总结了每一时期党的建设的成就、百年奋斗对于党的建设的意义和百年党的建设的经验。《决议》关于党的建设的叙事方法、重要判断、重要命题,拓宽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研究空间和思路。

          结合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研究党的建设

          党的自身建设是党的历史主线之一,《决议》在总结四个时期的历史任务、历史进程、伟大成就、历史地位时,蕴含党的建设历史的总结,将党的百年奋斗史与党的百年建设史结合起来。这一叙事方式为党的建设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方面,要结合党的奋斗历史研究党的建设,将党的建设置于党的奋斗历史进程中进行研究,揭示党的奋斗与党的建设的互动关系。从纵向而言,依据四个历史时期的划分,研究党的建设通史,对每一历史时期党的建设进行总体性、全方位的考察,系统呈现每一时期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反腐败斗争的历史;从横向而言,研究党的建设专史,选择党的建设某一专题进行系统研究,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自我革命、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党内巡视制度演进、党内报告制度发展等专题的历史。党的建设通史和党的建设专史结合,是深化党的建设历史研究的基本思路。

          另一方面,要关注新时代党的建设历史与现实的研究。新时代是党的百年奋斗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时期,《决议》在总结新时代的历史成就时,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两个方面,对新时代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进行了总结,呈现了其中蕴含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那么,新时代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分别是什么,有待进一步厘定和明晰。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过程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重大时代课题进行了回答,既拓展了理论主题,又扩展了理论体系,其理论内涵、体系结构是什么,需要深入研究和阐释。

          结合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意义研究党的建设

          《决议》从五个方面对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意义进行了概括,“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是从党的建设维度对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意义的升华。“走在时代前列”的标志、原因是什么,党的百年奋斗实践与党的自身发展、党的内在品质形成的关系是什么,需要具体说明。

          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准确把握时代特征,这是“走在时代前列”的理论基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使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不断增强,这是“走在时代前列”的能力基础;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这是“走在时代前列”的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潮流、世界变化格局来认识和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这是“走在时代前列”的视野基础。如此,使“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这一抽象表达有了理论依托。

          结合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研究党的建设

          《决议》在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时,用“十个坚持”进行了概括,其中,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自我革命与党的建设直接相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指涉党的建设。结合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研究党的建设,可从历史过程、历史智慧、实践要求三个维度具体展开。

          就历史过程而言,无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自我革命,还是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都有一个历史演进过程,贯穿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始终。回溯历史过程,还原历史事实,可为历史经验提供事实支撑。就历史智慧而言,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自我革命、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都蕴含历史智慧,诠释其中的历史智慧,是总结历史经验的目的所在。比如,坚持党的领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其蕴含的历史智慧如何概括;坚持自我革命作为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其蕴含的历史智慧如何认识,都需要深入研究。

          就实践要求而言,如何借鉴历史经验、发挥历史经验的当代价值,需要深入研究。《决议》在阐释历史经验的当代价值时,使用了“只要……就一定能够”的表达方式,包含对历史经验实践要求的诠释。比如,坚持党的领导这一历史经验的实践要求,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坚决维护党中央核心和党中央权威;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不断提高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

          结合第三个历史决议创新党的建设研究视角

          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是党的传统,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制定的三个历史决议,都注重总结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前两个历史决议总结历史教训多,第三个历史决议总结历史经验多。那么,透过第三个历史决议,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的方法是什么,需要具体阐释。

          第三个历史决议对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意义、历史经验的总结,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内涵、底气、特征、功能是什么,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历史自觉是在历史自信基础上生成的,中国共产党历史自觉的内涵、特征、价值是什么,有待具体说明。历史主动是在历史自信、历史自觉基础上形成的,意味着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洞察和把握。历史主动的主要表现、形成条件、社会作用是什么,也有待诠释和说明。历史自信、历史自觉、历史主动的内在关系是什么,如何坚定历史自信、强化历史自觉、把握历史主动,也有进一步阐释的必要。

          第三个历史决议表达了对历史的敬畏、对人民的尊重、对民族的担当、对政党的自信、对世界的奉献,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情怀。从这个维度研究党的建设是有待拓展的领域。

          《决议》提出了一些重要命题和判断,如“两个确立”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那么,“决定性意义”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如何理解和把握,也是党的建设研究需要回答的问题。

          (作者为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强化新时代站位 搞好党的建设研究

          杨凤城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刚刚过去、《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学习仍在持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及其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的函》中新增一级学科“中共党史党建”因而引起学界热议之际,讨论党的建设问题无疑是有意义的。

          强化新时代站位,尤其要有全球眼光、国际视野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必须强化新时代站位,从服务于党治国理政,服务于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的高度,认识党的建设学科和党的建设研究的重要性,要有全球眼光、国际视野。

          有数据显示,现在世界上大大小小的政党共有6000多个,其中具有100年历史的政党60多个,而有100年历史又执政70年以上的政党,放眼世界只有中国共产党,而且,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中国奇迹,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的路。中国经济总量于2021年达到114万亿元人民币,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一些经济学家测算,截至2021年,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2500美元,而国际公认的高收入国家的平均线为12700美元。不仅如此,中国已经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已经超过60%,中国在高铁、核电、航空航天、卫星、深海探测、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领域已经并跑甚至领跑世界,正在全力以赴向创新型国家前列进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为那些既想快速发展又想保持独立性的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案例、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道路、中国经验里当然包括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经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由此可见,党的建设在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的重要性。

          党的建设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16年5月17日中共中央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明确将党的建设学科纳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这也是自2017年开始党的建设作为二级学科设立的由来。党的建设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党的建设学科和党的建设研究就不但要发挥资政育人的作用,而且还要有为增强党和国家国际话语权贡献力量的胸怀。

          综观资本主义产生以来的历史,国家实力和发达状况始终是国际话语权的最实在支撑,是民族国家文化成果、学术研究国际影响力的实力基础。基于有目共睹的经济成就和综合实力处于世界前列的国际地位,源自发达国家的思想认识、文化成果、结论命题往往会引人瞩目,也往往容易自认为同时也容易被他人认为反映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具有所谓“普世价值”,这无疑是西方话语霸权、西方学界总被认为引领学术思潮、立于学术前沿、执学术思想之牛耳的重要原因。就中国而言,自鸦片战争以来,西学东渐、崇西贬中甚至时而有全盘西化之主张出现的原因也在此。

          然而,时代不同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一百年前,中华民族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使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与日俱增。正因为此,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迎来前所未有的走向世界、增强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及中国共产党故事的机遇。

          有机遇也要有本事,那就是打造出既立足于中国又能走向世界的学科学术话语体系。撇开综合国力和意识形态因素不论,西方学界在学科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且国际化方面,自有其系统性、独到处。必须承认差距,同时要有自信、有使命感。党的建设学科和党的建设研究本土性很强,彰显中国特色最有优势,同时中国共产党是解码中国的核心所在,在讲好中国故事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只有从这样的全球视野看待党的建设学科和研究才能不负党和国家重望。

          树立“大党建”理念,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中深化党建研究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最大的制度优势,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国家和人民的前途命运所系。因此,党的建设学科和党的建设研究必须牢固树立“大党建”理念,即党的建设不仅包括人们通常理解的狭义上的党的自身建设,而且包括党的领导和党的执政等内容,党建研究不仅要深刻揭示党的建设规律,还要深刻揭示党的领导规律、党的执政规律、党的发展规律等,实际上这越来越成为理论界和党建学界的共识。

          在“大党建”理念下,党的建设研究一定要有历史思维。在高等院校的学科目录中,2017年之前中共党史党建是在一起的,先是名为“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后来又称为“党的建设与党的历史”。去年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的学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函中,明确新增一级学科“中共党史党建”,这实际上也是学界多年呼吁的结果。党史党建不能分,分则两伤,合则两利,是党史党建学者的共识。有学者提出,党史是党建之基,党建是党史之魂,确有其道理。不懂党史尤其是不懂党建史搞党建,由于搞不清党建问题的历史由来和由此带来的特定性,往往导致抓不住核心和症结,言不及义或者空泛、平浅,甚至有时候南辕北辙,力图用西方政治体制、政党理论、政党管理评价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为党的“治理现代化”“政党现代化”寻求所谓答案。因此,党的建设研究必须贯通历史与现实,让党的建设研究立足于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基础上,立足于党的建设所积累的丰厚历史经验基础上,有历史纵深,有实证说服力。

          当然,党的建设研究最重要的还是实践导向、问题意识,毕竟党的建设学科源于党中央管党治党的现实需要。2022年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之际,对党的建设研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深入研究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加强对党建理论最新成果的研究,加强对全面从严治党的研究,在理论上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加深对新时代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完善党的建设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继续为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论述十分丰富,其中有很多原创性思想,是党建研究面向现实、面向实践的根本遵循,党建研究者在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基础上,不断增强问题意识,贯通理论与实践,一定能够作出不负新时代的贡献。

          (作者为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福建省党建资源及研究的几点启示

          徐进功

          当前,深入研究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更好服务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是高校发挥“四个服务”职能的必然要求,迫切要求我们发挥优势、主动作为。福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丰富的红色基因,同时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孕育地和实践地。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3月在闽考察时指出,“福建是革命老区,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新时代党建工作者应自觉担当起福建省党建资源有关研究的重任,深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与阐释,为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作出新的贡献。

          福建省党建研究与实践的资源丰富、条件优越,为我们党建研究中心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启示。

          开展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特别是福建红色精神研究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提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中,福建人民的伟大实践与探索,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福建是中国共产党进行中国革命道路探索,形成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发祥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闽西从事过波澜壮阔的革命实践,并在理论上进行了积极探索。1929年12月召开的古田会议,确立了中国共产党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根本原则。毛泽东在上杭古田写成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标志着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初步形成;1930年5月写下的《反对本本主义》,批判了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深刻阐明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极端重要性;还有《才溪乡调查》《长岗山调查》《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光辉着作,初步形成了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这些在福建的艰辛探索,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苏区精神、古田会议精神、长征精神、才溪乡调查精神等,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动展现了福建人民的精神风貌。党建研究中心结合已有研究基础,未来可集中开展福建革命精神研究、福建抗战史研究以及福建红色文化研究等。

          开展改革开放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福建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改革开放的前沿。从海防前线到改革开放排头兵,八闽儿女以敢为人先、爱拼会赢的精神大胆探索前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厦门经济特区“先行先试”,发展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55位福建厂长呼吁“松绑放权”,成为影响中国国企改革的标志性事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泉州模式”走向全国;在全国率先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多项改革,“晋江经验”“长汀经验”等一批典型经验享誉全国。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福建成为中国经济最开放、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福建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鲜活的素材和经验。党建研究中心未来可依托本地资源,尤其是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致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的贺信精神深入推进相关研究。

          开展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在闽工作17年半,在改革、开放、发展、党建、文化等一系列重大领域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他领导宁德摆脱贫困,主政福州“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在全省推进餐桌污染治理、林权改革、调研总结“晋江经验”,建设“生态福建”和“数字福建”等生动实践,无一不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活水源头。

          福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孕育地和实践地。其间在党建等领域留下了许多值得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宝贵财富,如教育党员干部牢记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在全国率先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推行“现场接访”,“四个万家”活动,“四下基层”工作制度,“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作风。推行“约法六章”,“五条廉政纪律”,“两公开一监督”的廉政制度建设。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四种人”不能用,“下派村支书”,“共产党的基本功就是联系群众”,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调整不适应、不协调、不健全的“三不”班子,实施党的“堡垒工程”,鼓励以党建创新推动社会管理。倡导“亲”与“清”的健康政商关系,提出“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从政准则等。

          未来我们可以在习近平在闽工作相关素材搜集、分析上下功夫,争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过程、内容及意义研究作出福建贡献。

          开展新时代党建理论与实践创新发展研究

          福建省党建资源丰富,但相关的党建研究还比较零散,整体性和系统性还不强,有显示度的成果还较鲜见。基于此,党建研究可着力以下层面:一是基础理论导向,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建设理论体系的深入研究。二是问题导向,研究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和解决途径。三是实践导向,推进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研究。四是服务社会导向,关注机关企事业单位、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等典型领域的党建工作,为基层党建工作实务提供理论指导。

          此外,党建研究中心将坚持“大党建”理念、协同创新开展研究。聘请校内外从事党建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党政领导、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和兼职研究员,充分利用好福建省内的红色资源,发挥综合性大学研究队伍和学科优势,将中心打造成为专家学者聚集的平台、党建工作交流的平台、弘扬红色文化的平台;发挥党建智库作用,力争在省内外形成较强影响力和辐射作用,为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为厦门大学党委副书记、党建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